没错,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——毛泽东。
早在1989年的电视剧《开天辟地》中,王霙就开始以客串身份饰演青年时期的毛泽东。
后来的30多年里,他相继在50多部影视剧中扮演不同年龄阶段的毛主席,
每每出场都力求传神。不少业内人士评论说,王霙"就是毛泽东本人的再世"。
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,王霙可谓是煞费苦心。
他不仅反复研读有关毛主席的大量书籍和视频资料,
还刻意学习了毛泽东的说话方式、吸烟姿势等细节动作,几乎可以说是无微不至。
多年来,他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,用心雕琢每一个角色。
正是凭借这种执著追求,王霙在2001年凭借电影《毛泽东在1925》获得了
第8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最高荣誉。
除了出色地塑造了毛主席这个经典角色,王霙在其他革命题材的作品中也有过 精彩的演绎。
比如他曾在电视剧《有话好好说》中饰演老布尔什维克马林,
被观众誉为"把马林诠释得淋漓尽致"。
网友们说,看到王霙时,完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,仿佛穿越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。
当然,除了塑造伟人形象,王霙在其他题材的电视剧中也有精彩的演技展示。
比如在都市剧《家和万事兴》中,他出色地诠释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形象
,把不少观众都给感动哭了。
然而,这么一位德艺双馨的老戏骨却在66岁的时候意外离世,
让无数影迷和同行痛失"国宝级"演员。
很多人在网上纷纷表达了对王霙的敬重和怀念。
有年轻观众说,自己小时候第一次看到王霙出演的毛泽东形象就让人终生难忘。
也有职业同行说,王霙就是他心目中完美诠释"人民艺术家"的典范,
是用一颗赤子之心对待艺术,把人物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、栩栩如生。
不过,更多人在惋惜之余也开始思考,在当下这个浮躁的娱乐圈,
像王霙这样的"时代演员"应当得到怎样的尊重和缅怀?
现在的电影电视行业,随着商业运作模式的日趋成熟,
明星经纪公司、流量数据、影视基地等概念都变得无处不在。
电视剧常常被当作一种赚钱的产品在运作,内容质量和艺术性往往是被忽视的。
导致一些曾经被众多观众敬重的"老戏骨"如今越来越式微
,他们敬业精神和执著追求反而被视为"落伍"。
有网友评论说:"现在电视剧和电影,只要有漂亮小生和粉丝流量就可以了,
根本不需要演技和底蕴,这是对演员职业的最大伤害和侮辱。
王霙这样的艺术大家应该被永远铭记和缅怀。"
没有了像王霙这样用生命诠释艺术的演员,电视剧会变得越来越精神虚无和肤浅庸俗。
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是新一代演员无论如何都要学习和超越的艺术典范。"
现在的影视行业实在太过于商业化了,追求流量数据和眼球经济
,只会把艺术创作逼上一个死胡同。
王霙就是上一代演员艺术追求的缩影,他的离世令人扼腕痛惜。"
幸运的是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新的政策,要求影视创作回归本源,关注作品质量,
弘扬正能量。这无疑为业内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。
有专家分析说,广电总局此番政策出台,意味着以往过于商业化、追求数据流量的
影视创作路径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,从业者必须用心雕琢作品,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。
"这对于广大观众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。"
只有真正重视艺术创作和价值观引导,我们的影视剧才能永葆生机,
留住最宝贵的文化瑰宝,也因此我们的'王霙'才能在新的时代不断涌现。"
从这个意义上说,王霙这位艺术大师的离世,
正生动地展现了当下影视产业亟需回归到正途的必要性。
他一生的从艺历程和执著追求,无疑是对新时期从业者最好的引领和激励。
有网友总结说:"王霙就是用一生书写了'人民艺术家'的传奇。
他的离世让我们更加期待,在新一轮的影视发展浪潮中,
还将诞生许多怀揣赤子之心、以艺术为最高追求的表演大家。
他们将成为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,在奉行'以人民为中心'的发展理念下,
汲取丰厚的中华文化养分,诞生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佳作。"
所以这才是王霙离开后留给我们的最好寄语。
怀揣敬畏之心,追求艺术的最高理想,就一定能够让中国的影视事业发扬光大,
在新的时代留住观众的最美好的文化记忆。
让我们期待这样一个辉煌的时代,永远缅怀像王霙这样"国宝级"老戏骨和人民艺术家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